12月31日,由交建集团东方路桥公司承建的沈海高速公路两城至汾水段改扩建工程二标段左幅顺利建成通车,为项目300多个日夜的艰苦奋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锚定目标 攻坚克难
沈海高速公路两城至汾水段改扩建工程路线全长61.657公里,双向八车道,设计时速120公里/时,采用“两侧拼宽为主,局部单侧分离为辅”的改扩建方式。东方路桥公司承建的二标段全长24.113公里,涵盖路基、路面、桥涵等多项工程。项目建成后,对于日照进一步优化路网布局、提升通达能力,更好融入胶东经济圈、沿海大通道,打造综合性交通枢纽城市,具有重要意义。
沈海二标是公司混改后继京沪高速改扩建工程后,承建的第二个高速公路改扩建项目,对公司巩固区域市场优势、开拓改扩建业务板块、推进市场多元化布局起着积极促进作用。也因此,进场初期,公司就确立了“实体质量、功能质量、外观质量”的创优目标,第一时间成立项目策划组,对履约目标、临建、方案、设计优化、成本控制等进行系统性策划,建立健全质量管控流程,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形成一套高速公路改扩建工程建设的先进经验。
进场伊始,重重挑战便接踵而来。项目线路长、地形复杂、高压线路多,路基填挖方量大,原材料供应紧张、成本高。作为改扩建项目,项目部要在加快推进施工的同时兼顾保通,“边通车边施工”是项目建设的常态。此外,项目线路途经多地,跨越东港区,岚山区等5个区、6个乡镇,综合场站临时用地手续办理等问题亟待解决。面对红线用地这块“硬骨头”,项目部编制了详细的工作推进时间节点,成立工作专班,积极与项目办、当地政府指挥部等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成功完成了各项行政流程的审批与报送,于50 天内完成 1 个水稳站及 1个沥青站的安装调试,保障了拌合料供应,为后续施工打下了坚实基础。
精细管理 抢赶大干
施工过程中,为提升工作效率和施工质量,项目部合理安排各项施工工序,加大人员、设备投入,采取24小时“人停机不停”的作业模式,以“重点先行、分段推进、均衡生产、统筹兼顾”的原则,晴天鼓足干劲争分夺秒,雨天灵活变通巧思实干,多措并举攻克难题,先后投入1套水稳拌合设备、1套沥青拌合设备、8台摊铺机、6台胶轮压路机、8台双钢轮压路机、4台单钢轮振动压路机及18余辆运输车辆,施工人员达到300人以上,确保各施工环节紧密衔接、有序进行。
为统筹做好路面施工物资备料工作,项目部想在前、做在前,提前布局物资保供,全面摸排碎石、河沙储备需求,高质量扎实推进施工物资备料工作。大干期间,项目水泥混凝土用河砂132872.982吨、碎石176804.908吨、水稳用碎石234865.549吨、沥青用碎石181324.765吨,并在毗邻挖方段、征地拆迁量小、复垦量少的小草坡村位置,自建占地面积约12000平方米的碎石加工厂,实现了缩短工期、节约成本和提升效率等多重效益,有力保障了路面施工安全、优质、高效完成。
在稳步推进施工进度的同时,项目还严格落实质量管控精细化要求,持续增强工程实体的检测强度,迅速收集并归拢检测数据,精准把控路面压实度、平整度、厚度以及温度等各项技术指标,针对原材料采取“一车一检”制度,对进料质量全程追踪与查验,发现不合格时立即予以清退处理,切实保障原材料检测率达到 100%,构建起闭环式整改模式,成功消除了潜在的质量风险,稳步提升了路面整体施工的质量水准。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建设期间,项目左幅率先完成沥青马蹄脂碎石SMA上面层首件施工、底基层试验段摊铺施工、ATB-25柔性基层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摊铺施工、左幅沥青上面层全线贯通施工等多项重要关键性节点,迎来了一次次捷报频传。
创新驱动 聚力攻关
创新,是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的重要生命力。
聚焦“产业发展提效年”工作部署,项目部精准施策、真抓实干,以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生产提效,组织并成立了“东方乘风”与“东方突破”两大QC小组以及专项施工技术攻坚微创新小组,积极推广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通过持续的QC活动与微创新实践,极大地提高了预制小箱梁合格率、箱梁钢筋保护层及间距合格率,取得了出色的实践成果与应用效果;并开展了“3D扫描及变量铣刨路面数字化研究与应用”“钢箱梁桥面焊接细节应力分析及疲劳特性研究”以及“基于智能压实技术的高速公路路基压实质量综合保障技术体系研究”等10余项课题攻关,为项目后续路面铣刨、钢箱梁焊接、路基压实等施工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与数据支撑。先后荣获2023年全省交通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一等奖、第五届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铜奖、2024年度临沂市建筑业QC小组成果一等奖、三等奖,2024年度山东公路学会质量管理小组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项目全线共有桥梁96座,各类梁板3039片、桩基1045根、扩大基础145个,预制梁数量大、种类多、工艺复杂,对钢筋、混凝土、模板施工等提出了更高要求。为加快预制箱梁施工进度,项目部结合改扩建项目特点,组织微创新小组进行专项攻关,自主研发了一种用于公路桥梁工程钢筋骨架整体吊装的稳定性装置,通过优化吊具与钢筋骨架连接方式,使钢筋骨架在吊运过程中保持相对稳定,避免了吊运过程中因变形而造成的返工现象,提高了预制箱梁整体合格率,对加快梁板生产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同时,为进一步解决扩大基础施工过程中,辅助支撑筋用量过大且无法循环利用的问题,项目部创新采用一种新型扩大基础钢筋骨架支撑体系,通过对支撑筋埋设位置、方式以及材料进行优化,使支撑点受力均匀,支撑更加稳定,且支撑钢管可重复利用,避免了材料浪费,该项技术也荣获全国公路微创新大赛“铜奖”。
在进行专项施工技术攻坚的同时,项目部定期召开创新工作会议,集中组织小组成员开展创新活动,对“QC”成果、群众性创新、专业技术等进行研究、讨论,积极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厂家等单位的产学研合作,在科研立项、成果引进及推广中持续发力,成功打造了一系列亮点工程。例如,CFG施工中,与山东大学联合开展“基于桩周反滤的防堵塞透水混凝土桩复合地基处理、高水位地基处理”技术研究,有效解决了项目高水位地基难处理、CFG 桩成形率低等困难;为确保冬期施工成品混凝土出机温度,在混凝土拌和站料仓铺设地暖,地暖具备“热稳定性好、高效节能”的优点,实现了混凝土原材均匀受热,有效保证了冬期施工中成品混凝土料的温度。
雄关漫道,砥砺前行。回顾项目左幅通车历程,虽然不乏曲折和困难,但总体不断向前,也收获了丰硕的成果。后续项目右幅及附属工程建设中,东方路桥公司将继续秉承“沂蒙铁军”精神,克服困难、直面挑战,牢牢把握“品质工程”建设目标,严格落实全流程质量管控,动态优化劳力、物资、设备、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资源配置,严格控制节点目标任务的落实,坚决按期、优质完成建设任务。
版权所有 © 山东东方路桥建设有限公司 鲁ICP备17017100号-1